農業農村部 財政部關于做好2020年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
  • 我要分享

農業農村部 財政部關于做好2020年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

 來源: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 

農計財發〔20203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農業農村(農牧)、畜牧獸醫、漁業廳(委、局)、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財政局,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廣東省農墾總局,農業農村部相關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部署要求,2020年中央財政繼續安排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動物防疫等補助經費,支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指導各地做好項目實施工作,確保政策有效落實,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重大決策部署,緊扣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補齊全面小康“三農”短板、突出抓好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等重點任務,統籌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新發展理念,落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改革,突出保供給、保增收、保小康,重點支持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在政策安排中,重點突出三個導向:一是推進統籌整合,優化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資金任務安排,堅持有保有壓,集中力量辦大事,逐步探索完善農業生產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二是聚焦重點領域,補短板強弱項。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重點支持保障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等重點任務,加快補齊農業發展短板。三是創新投入方式,提高資金效能。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完善“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牢固樹立以績效評價為導向的項目和資金安排機制,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二、重點任務

(一)扎實推進產業扶貧。深入落實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求,進一步推動資金項目向貧困縣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未摘帽貧困縣傾斜。指導貧困地區開展產業扶貧,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產業扶貧項目,防范產業扶貧風險,提升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各地推廣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形式,構建聯貧帶貧減貧的長效機制。

(二)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擴大早稻、大豆、油菜、花生等糧油作物面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油料自給水平。支持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全力推進生豬穩產保供。實施奶業提質增效行動,加強優質飼草生產基地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

(三)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完善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推進全程全面農業機械化。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設施,提升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處理能力,推動解決鮮活農產品流通出村進城“最先一公里”問題。

(四)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形成點、線、面結合、功能有機銜接的鄉村產業振興格局。促進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扶持帶動小農戶發展。

(五)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全面落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切實保護耕地、草原和水生生物資源。啟動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推進耕地質量提升。強化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快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強化農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創新,開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

三、強化政策落實與監督考核

  (一)推進資金統籌整合。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國發〔201754號)要求,落實和完善“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切實提升政策的精準性、指向性和實效性。 各省可結合任務清單,在大專項內部因地制宜統籌安排指導性任務補助資金,重點解決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約束性任務補助資金不得統籌使用。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涉農資金,要嚴格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國辦發〔201622號)和《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關于做好2019年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的通知》(財農〔20197號)執行,試點范圍嚴格限制在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鼓勵各地按規定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強化政策銜接配合,推動相關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整合。探索將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工作統籌銜接實施,將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與保護性耕作、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機深松整地等耕地質量提升工作統籌銜接實施,相關涉農資金可向已劃定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傾斜,形成政策集聚效應,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二)細化實施方案。省級農業農村、財政部門要按照本通知和相關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要求,結合本地實際,盡快制定省級實施方案,明確實施條件、補助對象、補助標準、實施要求和監管措施,要因地制宜確定補助方式,鼓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先建后補、以獎代補、資產折股量化、擔保補助等支持方式。各省在編制實施方案時要加強與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溝通,于630日前正式印發并報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備案,將項目實施方案和資金安排情況(包括安排貧困縣特別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項目和資金情況)同步上傳農業農村部農業轉移支付項目管理系統。

 (三)強化政策公開。省級農業農村、財政部門要及時將中央財政支農政策措施和省級實施方案向社會發布,督促指導基層農業農村、財政部門按規定程序做好補助對象、資金安排等信息公開公示工作,廣泛接受社會監督。要通過多種渠道方式宣傳解讀政策,使廣大農民群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基層干部準確理解掌握政策內容,積極營造有利于項目落實的良好氛圍。 

(四)注重調度督導。地方各級農業農村、財政部門要建立項目執行定期調度督導機制,及時掌握項目執行和資金使用情況。省級農業農村、財政部門要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創新督導檢查方式,及時妥善處理項目執行中的問題,重大事項要及時向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報告。各省自7月起通過農業農村部農業轉移支付項目管理系統每個月底報送資金執行情況,2021131日前報送項目實施總結報告,并保證各項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有關數據材料的報送情況納入相關資金的績效評價范圍,與下年度資金安排掛鉤。 

(五)加強資金監管。省級農業農村、財政部門要切實加強農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監管,全面清理資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要有效解決補貼發放最后一公里問題。配合有關方面切實強化重點領域違紀違法問題查處,并結合2019年七部門聯合開展的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專項治理反映的問題,舉一反三,完善農業項目管理和政策實施機制,強化資金使用過程監管,推動建立資金規范管理長效機制,確保中央強農惠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實。 

(六)開展績效評估。牢固樹立以績效評價為導向的項目資金安排機制,不斷提高使用效益。省級財政、農業農村部門要按照《農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績效管理辦法》,建立健全本區域項目績效評價機制,將政策目標實現情況、任務清單完成情況、資金使用管理情況等納入指標體系,嚴格獎懲措施,全面評估、考核政策落實情況。 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將以過程評價與抽查復核相結合的方式,重點評價資金安排規范性、資金執行及信息報送等情況,并將組織對重點任務、重點地區進行績效考評。

 

附件:1.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實施方案

2.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項目實施方案

3.動物防疫等補助經費項目實施方案

 

 

 

                                                     農業農村部   財政部 

                                                         2020414 


附件1

 

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實施方案

 

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主要用于對農民直接補貼,以及支持農業綠色發展與技術服務、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等方面工作。

一、穩定實施直接補貼政策

(一)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繼續按照《財政部、農業部關于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財農〔201626號)有關要求執行,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嚴禁以任何方式統籌集中使用,必須全部直補到戶,確保廣大農民直接受益。切實加強補貼監管,嚴肅依法查處虛報冒領、騙取套取、擠占挪用等行為,確保補貼及時足額發放到位。上年補貼結轉資金要與當年資金一并安排使用。鼓勵各地逐步將補貼發放與土地確權面積掛鉤。鼓勵各地創新方式方法,以綠色生態為導向,探索將補貼發放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掛鉤的機制,引導農民自覺提升耕地地力。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加強補貼發放與黑土地保護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工作的銜接,多措并舉提升耕地質量。各地要通過現有技術手段及時逐級匯總上報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具體情況(包括補貼對象、補貼依據、補貼標準、發放時間、發放方式、結轉結余資金等),于831日前通過農業農村部農業轉移支付項目管理系統上報簡要情況,并形成省域范圍內完整補貼發放數據資料,以備待查。

(二)實施農機購置補貼。繼續執行《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辦財〔201813號)有關規定,保持政策框架和操作方式基本穩定,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優化。一是調整完善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將支持生豬等畜產品生產的自動飼喂、環境控制、疫病防控、廢棄物處理等機具裝備全部納入各省補貼范圍。將茶葉色選機、茶葉輸送機、茶葉壓扁機、果樹修剪機、食用菌料裝瓶(袋)機、果園軌道運輸機、秸稈收集機等助力丘陵山區等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所需機具納入全國補貼范圍,由各省從中選取品目進行補貼。二是賦予省級更大自主權。鼓勵未完成品目備案或已實施品目列入補貼范圍的省份繼續按規定開展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鼓勵各地將通過農機專項鑒定的創新產品納入補貼范圍,參照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方式操作,資金規模由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商財政部門確定。其中,屬于全國補貼機具種類范圍的,產品單獨分檔。繼續在北京、上海、江西等省(市)開展農機購置綜合補貼試點,繼續在四川開展農機化發展綜合獎補試點,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開展新增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品目的省份和對通過農機專項鑒定產品進行補貼的省份,于6月底前完成相關備案工作,經同意后組織實施。三是進一步優化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工作。全面實行農機購置補貼輔助管理系統常年連續開放,全面實行企業網絡投檔常年受理,全面實行補貼受益信息、資金使用進度實時公開,全面實行補貼申請受理和資金兌付限時辦理。將補貼受益信息公示時間壓縮至20天,各省要結合實際及時開展省域內資金余缺調劑,切實提高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推進補貼機具第三方抽查,強化企業承諾踐諾,對存在突出違規問題的企業實行全國聯動查處,嚴查嚴處違規行為,有效維護政策實施良好秩序。四是繼續實施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落實好《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辦機〔20202號),加大報廢更新工作力度,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進農機化轉型升級。

二、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一)開展重點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建設一批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示范片,集成組裝耕種管收全過程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示范推廣優質高產、多抗耐逆新品種,集中打造優良食味稻米、優質專用小麥、高油高蛋白大豆、雙低雙高油菜、高品質棉花、高產高糖甘蔗、優質果菜茶、道地中藥材等生產基地,帶動大面積區域性均衡發展,促進種植業穩產高產、節本增效和提質增效。南方早稻主產省要集中支持早稻生產,促進雙季稻恢復。

(二)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以鞏固提升旱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實施區域向黃河流域傾斜,示范水肥一體化、集雨補灌、壟作(膜)溝灌、測墑節灌等高效節水技術,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示范蓄水保墑、抗旱抗逆等現代旱作雨養技術,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效率;立足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條件,開展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試驗示范,創新集成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模式,促進旱區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三)扎實推進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以減少化肥投入、增加有機肥投入為目標,支持重點縣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實施區域重點向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傾斜,試點作物向其他節肥潛力大的園藝作物和優質大田作物拓展。集成推廣堆肥還田、商品有機肥施用、沼渣沼液還田等技術模式,配套完善設施設備,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緊密結合,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技術補貼、物化補貼等方式,支持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施用有機肥,培育一批生產性服務組織,加快有機肥應用,促進種養結合,實現果菜茶提質增效和資源循環利用。具體工作另行通知。

(四)實施農機深松整地。根據《全國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實施規劃(20162020年)》,支持適宜地區開展農機深松整地作業,作業面積1.4億畝以上,作業深度一般要求達到或超過25厘米,打破犁底層。每畝補助原則上不超過30元。充分利用信息化監測手段保證深松作業質量,提高監管工作效率。

(五)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聚焦公益性職責履行,加強基層推廣機構能力建設,提升農技推廣人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機制,完善以工作實績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激勵制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市場化服務力量開展農技服務,完善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服務融合發展機制,構建多元互補、高效協同的農技推廣體系。應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在線指導服務和績效考評,提高中國農技推廣信息平臺覆蓋面和使用率。建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培育科技示范主體,推廣應用綠色增產、節本增效的主推技術,打造智慧農場、生態循環農場等科技示范樣板。繼續在內蒙古、吉林等8個省份開展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試點。在貧困地區、生豬大縣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

三、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一)開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以省為單位,聚焦優勢特色品種,突出重點縣市,按照全產業鏈開發的思路,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產業形態由“小特產”轉變為“大產業”,空間布局由“平面分布”轉變為“集群發展”,主體關系由“同質競爭”轉變為“合作共贏”,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推動產業由大變強,全面提升內在活力和競爭力。具體工作另行通知

(二)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照中央支持、地方負責、市場主導的發展思路,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寧缺毋濫的原則,突出一二三產業融合和聯農增收機制創新兩大任務,著力改善產業園基礎設施條件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將加強創建工作督導和考核,對創建成效突出、輻射帶動有力、績效考核合格的產業園,擇優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具體工作另行通知。

(三)建設農業產業強鎮。繼續以鄉鎮為平臺,建設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鏈條深度融合、產村產城一體的農業產業強鎮,促進產村融合、產城融合發展,繁榮鎮域經濟,帶動農村發展。對建設效果顯著、績效考核合格的農業產業強鎮,將組織擇優予以認定。具體工作另行通知

(四)推進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與發展。圍繞特色資源發掘、特色產業發展、農耕文化發揚,繼續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程。支持區域特色品種繁育基地和核心生產基地建設,改善生產及配套倉儲保鮮設施設備條件。健全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強化特色品質保持技術集成,推動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講好地標歷史故事,強化產品推介,叫響特色品牌。支持利用信息化技術,實施產品可追溯管理,推動地理標志農產品身份化、標識化和數字化。

(五)推動奶業振興和畜牧業轉型升級。一是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建設優質苜蓿生產基地,降低奶牛養殖飼喂成本,提高生鮮乳質量水平。二是積極推進實施糧改飼。以北方農牧交錯帶為重點,支持牛羊養殖場(戶)和飼草專業化服務組織收儲青貯玉米、苜蓿、燕麥草等優質飼草,通過以養帶種的方式加快推動種植結構調整和現代飼草產業發展。三是實施良種補貼。在主要草原牧區省份對項目區內使用良種精液開展人工授精的肉牛養殖場(小區、戶),以及存欄能繁母羊30只以上、牦牛能繁母牛25頭以上的養殖戶進行適當補助,支持牧區畜牧良種推廣。在生豬大縣實施生豬良種補貼,對使用良種豬精液開展人工授精的生豬養殖場(戶)進行適當補助,加快生豬品種改良。四是實施蜂業質量提升行動。開展蜜蜂遺傳資源保護利用、良種繁育推廣、現代化養殖加工技術及設施推廣應用、蜂產品質量管控體系建設,推動蜂業全產業鏈質量提升

(六)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原則,支持廣東省開展益農信息社整省推進建設,西部貧困地區可結合實際,統籌資金加大益農信息社支持力度。嚴格按照《農業部關于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實施意見》(農市發〔20167號)要求組織實施,依據“六有”標準建設益農信息社,提升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培訓體驗服務水平,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將益農信息社打造成為農服務的一站式窗口。

四、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一)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重點實施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經營者、產業扶貧帶頭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專業種養加能手等培養計劃,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加大產業精準扶貧培訓力度,深入開展“三區三州”、環京津等地區產業扶貧帶頭人培訓行動。分類分層分模塊按周期實施培訓,提升培育的針對性、規范性和有效性。鼓勵應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在線學習、在線服務和在線考核,開展高素質農民數據信息統計監測與績效評價,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提質增效。完善扶持政策,搭建服務平臺,支持高素質農民合作發展。

(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

一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設施聚焦鮮活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問題,結合田頭市場,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設施。在實施區域上,重點在河北、山西等16個省份開展建設,各省應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聚焦重點縣(市),并向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和未摘帽貧困縣、新冠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和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傾斜。在建設內容上,重點支持建設節能型通風貯藏設施、節能型機械冷庫、節能型氣調貯藏庫以及附屬設施設備,具體由實施主體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確定類型和建設規模。在實施主體上,支持對象限定為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包括聯合社),并支持多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聯合建設,避免設施閑置浪費。在補助標準上,采取雙限,適當支持。一方面,限定補貼比例上限,補貼比例上限不超過倉儲保鮮設施造價的30%(湖北省和貧困地區放寬至50%),有條件的地方可安排地方財政資金適當疊加補貼;另一方面,實行定額補貼并限定上限,單個主體補貼原則上不超過100萬元,具體定額補貼標準由地方制定。在操作方式上,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方式,調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利用農業農村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報系統進行管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公開申報,實行建設預立項,項目實施結束經驗收合格、公示無異議后予以補助。

二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技術應用和生產經營能力。支持縣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聯合社)和示范家庭農場(貧困地區條件適當放寬)改善生產條件,應用先進技術,提升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能力,建設清選包裝、烘干等產地初加工設施,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專業機構、行業組織或專業人才為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財務管理、技術指導等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依托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形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對具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豬場(含地方豬保種場)及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給予貸款貼息支持。優先支持發展奶牛家庭牧場和奶農合作社。

(三)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按照《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通知》(農辦計財〔201954號)要求,圍繞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和當地特色主導產業,集中連片開展社會化服務,服務方式進一步聚焦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對象進一步聚焦服務小農戶,服務環節進一步聚焦農業生產的關鍵薄弱環節和農民急需的生產環節。采取先服務后補助的方式,支持專業服務公司、供銷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型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服務主體,并優先支持安裝機械作業監測傳感器的服務主體,提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信息化水平。各地要根據小農戶需求,積極發展多環節托管、全程托管,推動服務規模經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安徽等早稻主產省要重點推廣早稻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

(四)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各地要加快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動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網絡向市縣延伸,擴大在保貸款余額和在保項目數量,進一步緩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要切實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和政策性擔保支持力度,并實施優惠的擔保費率。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擔保費用補助、業務獎補和績效評價政策,降低農業貸款主體融資成本,強化激勵約束,確保財政獎補資金惠及農業貸款主體,也要防止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經營風險向財政轉移。


附件2

 

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項目實施方案

 

中央財政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主要用于耕地質量提升、漁業資源保護、草原保護利用獎補、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支出。

一、支持耕地質量提升

(一)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一是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范。選擇一批節肥潛力大的重點縣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引導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科學施肥技術服務,支持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用化肥減量增效新技術新產品,著力解決限制化肥使用過量、利用率不高的突出問題。選擇部分縣開展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工作試點。繼續支持做好取土化驗、田間肥效試驗、肥料配方制定發布、測土配方施肥數據成果開發應用等工作。二是開展退化耕地治理。選擇一批耕地質量退化情況突出的重點縣開展退化耕地治理,集中連片推廣應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復綜合技術模式提升耕地質量等級,強化耕地增產穩產能力在土壤酸化區域,集成示范施用石灰質物質和酸性土壤調理劑、種植綠肥還田等治理模式;在土壤鹽堿化區域,結合排灌工程措施,集成示范施用堿性土壤調理劑、耕作壓鹽、增施堆漚有機肥等治理模式。三是加強生產障礙耕地治理。在西南、華南等地區,針對不同耕地生產障礙程度,結合作物品種、耕作習慣等,因地制宜采取品種替代、水肥調控、葉面阻控、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等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克服農產品產地環境障礙,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四是加強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開展縣域耕地質量等級年度變更評價,試點補充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等工作。

(二)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及保護性耕作。貫徹落實《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加強黑土地保護。啟動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支持在適宜區域推廣應用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等關鍵技術,面積達到4000萬畝,具體工作另行通知。繼續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集中展示一批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治理模式,項目縣實施示范面積20萬畝以上,整建制推進項目縣示范面積50萬畝以上

(三)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按照中央關于“適當調整輪作休耕試點,擴大輪作、減少休耕,輪作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的總體要求,繼續實施輪作休耕試點。輪作試點主要在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地區、黃淮海地區和長江流域實施,開展糧油等輪作模式,支持南方地區開展稻稻油輪作,恢復發展雙季稻。休耕試點主要在河北、黑龍江、新疆地下水超采區實施。具體工作另行通知。

二、加強漁業資源保護

(一)開展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中央財政采取一次性補助與過渡期補助相結合的方式,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給予支持,整體切塊下達,由各沿江省市統籌使用。具體要求按照《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印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農長漁發〔20191號)執行。

(二)實施重點水域漁業增殖放流。在流域性大江大湖、界江界河、資源衰退嚴重海域等重點水域開展漁業增殖放流。具體要求按照《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農辦漁〔201749號)執行,加強放流管理,確保放流效果。

三、落實草原保護利用獎補政策

具體要求按照《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指導意見(20162020年)〉的通知》(農辦財〔201610號)和《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農牧民補助獎勵政策落實工作的通知》(農辦牧〔201945號)執行。對農牧民的相關補助獎勵資金原則上通過“一卡(折)通”發放,要強化公開公示,廣泛接受群眾監督,確保及時足額發放到位。

四、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一)全面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1748號),按照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繼續支持畜牧大縣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實現畜牧大縣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治理全覆蓋,確保2020年如期完成目標任務。支持非整縣推進項目縣生豬等主要畜種規模養殖場開展糞污治理。

(二)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在全國范圍內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實行整縣集中推進。各地要結合實際,突出重點地區,堅持農用優先、多元利用的原則,培育一批產業化利用主體,打造一批全量利用樣板縣,穩步提高秸稈綜合利用能力,激發秸稈還田、離田、加工利用等各環節市場主體活力,探索可推廣、可持續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建立秸稈綜合利用穩定運行機制。加強秸稈資源臺賬建設,完善監測評價體系。

(三)推廣地膜回收利用。加快建立地膜使用和回收利用機制,繼續在內蒙古、甘肅和新疆支持整縣推進廢舊地膜回收利用,鼓勵其他地區自主開展探索,建立健全完善廢舊地膜回收加工體系,推動建立經營主體上交、專業化組織回收、加工企業回收、以舊換新等多種方式的回收利用機制,并探索“誰生產、誰回收”的地膜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嚴格市場準入,禁止生產使用不達標地膜。支持有條件地區集中開展適宜作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替代和新疆棉區機械化回收農膜。


附件3

 

動物防疫等補助經費項目實施方案

 

中央財政動物防疫等補助經費主要用于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強制撲殺、養殖環節無害化處理等三方面支出。具體實施要求繼續按照《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動物疫病防控財政支持政策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辦財〔201735號)和《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做好非洲豬瘟防控財政補助政策實施工作的通知》(農辦計財〔20194號)執行。

一、強制免疫補助。主要用于開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流感、小反芻獸疫、布病、包蟲病等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疫苗(驅蟲藥物)采購、儲存、注射(投喂)及免疫效果監測評價、人員防護等相關防控工作,對實施強制免疫和購買動物防疫服務等予以補助。各地要大力推進強制免疫的“先打后補”,力爭轄區內規模養殖場在2020年實現“先打后補”。各地要加強資金使用管理,提高免疫質量和政策成效。

二、強制撲殺補助。主要用于國家在預防、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過程中,對被強制撲殺動物的所有者給予補償。納入強制撲殺中央財政補助范圍的疫病種類包括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流感、小反芻獸疫、布病、結核病、包蟲病、馬鼻疽和馬傳貧等。強制撲殺補助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

三、養殖環節無害化處理補助。中央財政根據統計局公布的生豬飼養量和合理的養殖量、處理量和集中專業處理率等因素測算各省無害化處理補助經費,下達省級財政部門,主要用于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支出。各地要根據《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的通知》(農牧發〔20206號)有關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完善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切實做好養殖環節無害化處理工作。